正值开学季,园林集团参建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迎来了2025级新生,以崭新的校园面貌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区设计风格以“中轴经典”为起点,逐步向“两翼现代”延伸,最终在滨江区域绘就出一幅延绵约四公里的“枕水长卷”,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和谐景致。 项目团队紧密围绕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理念与“发展一流科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宗旨,以打造“百年经典校园”为建设目标,有机融合场地自然条件、气候生态特征与办学功能需求。同时,项目团队巧妙利用建筑的“第五立面”,将屋顶花园打造成为项目的一大亮点,构建出冬暖夏凉的“空中绿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休闲与社交的特色空间,也开辟出俯瞰校园美景的全新视角。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各专业交叉工序繁多、部分方案确定时间较晚,给整体工期带来了极大压力。为保障新生顺利入学,项目团队保持“起步即冲刺、与时间赛跑”战斗状态,在拿到方案图纸的第一时间立即组织技术骨干进行图纸会审与消化,通过加班加点钻研与实践,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制定完善的预案措施。 为确保石材等关键材料能够及时供应,项目团队派驻专员前往材料加工厂,全程跟踪生产进度并实时协调,严格把控加工质量与供应进度,为现场施工提供了坚实保障。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项目团队成功为结构施工节省了5天工期,为幕墙施工争取了7天工期,为后续各项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外,项目团队还积极协同各专业单位,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与专题会,及时化解施工中的节点冲突问题。党员始终冲在一线,牵头制定清晰的“线路图”与“进度表”,带领大家实行“挂图作战”,做到倒排工期、责任到人,营造“人人心中有进度,分秒必争保开学”的氛围。 在原有项目团队的基础上,三分公司额外抽调6名来自其他项目的管理人员驻场支援,并从上海及周边区域选调近80名施工人员,重点加强学校大门景墙、门卫室、喷泉水景等关键区域的施工力量,切实保障了项目整体品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 8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新校园赏乐楼现代音乐厅举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是一所国际化、创新型、世界一流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音乐学院将正式结束为期四年的过渡校区办学,开启新校园发展阶段,踏上培养高端音乐人才的新征程。 在新校园建设的过程中,集团华南事业部负责了学校室外铺装、道路沥青、景观绿化与小品、屋顶绿化、景观照明等景观配套设施的施工工作,总用地面积约7.38万平方米。 深圳音乐学院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涵盖土建、装修、园林景观、设备安装等多个专业,交叉作业面广、衔接要求高。为确保各工序无缝对接,项目团队提前谋划,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动态调整方案。同时,项目团队深入一线,精准协调各专业班组,见缝插针安排作业,最大限度利用作业面和时间,确保了工程整体高效推进。 入夏以来,深圳持续高温,为户外和室内作业带来了严峻“烤”验。为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并抢抓进度,项目团队采取“做两头、歇中间”的错峰施工策略,避开午间极端高温时段,充分利用早晚较为凉爽的时间加紧施工。同时,现场配备充足的防暑降温物资,确保安全生产。项目管理人员以身作则,与工友们共同奋战在第一线,挥汗如雨,日夜兼程,抢抓每一个关键节点。 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项目团队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建设的全过程。在施工技术上,为避免石材反碱,项目团队采用溢胶泥硬底薄贴工艺,通过精细放样、不同颜色石材拼接成音符音律,与音乐学院“声情山水,乐学六境”设计理念遥相呼应。 项目团队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的履约能力获得了极高评价,收获了来自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教育工程管理中心的表扬信。 深圳理工大学 深圳理工大学于2024年5月由教育部批准设立,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办学起点高、研究型、小而精、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特点,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集团华南事业部施工的景观绿化工程Ⅴ标位于学校中央核心区域,水域面积约3.2万平方米,是展示整个校园形象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湖体和滨水景观两个部分。施工内容包括:景观小品工程、硬质铺装工程、景观绿化工程、海绵城市工程、水生态工程等。 场地中央原有的罗仔坑山塘经改造,转化为南北联通的核心水体空间,形成校园中极具吸引力的中央水轴,并成为海绵校园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 校园紧邻山体,雨季时大量雨水顺山势下泄,曾对校园构成山洪威胁。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以旱溪为径,将山洪疏导至校园中心的湖泊,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与调蓄。旱溪每年可引蓄数万立方米的山洪资源,使其成为中央水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提升了景观品质,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亲水活动空间。 作为整个校园的核心景观,中央水轴的景观效果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整体品质。为此,项目团队依据生态学原理,通过基底改良、水生植物群落系统构建、水生动物群落系统构建、净藻生物种群系统构建,建立草型清水生态系统,增强湖体的自净能力,有效保障水质稳定,同时营造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