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集团一分公司完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景观改造
大上海人文荟萃,许多各界名流曾寓居于此,留下众多历史遗迹。名人故居作为展示历史的重要载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园林集团一分公司刚刚完成景观改造的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细节上更用心,使景致更美、也更值得期待。 香山路是整个故居的核心区域,为了呼应纪念性诉求,设计师在铺装上嵌入8处纪念石刻,记录孙中山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形成一条完整的纪念时间轴,将原有的普通人行道改造为纪念景观道。新增的特色廊架也融合了对孙中山生平的呈现,围墙上悬挂标识牌,用文字形式予以展现。可以说,走完这条路,就能读懂孙中山伟大的一生。设计师的用意在于,通过纪念性景观让参观者在没有进入建筑内观看展览时就感受到名人的特征烙印。 念往昔岁月,老房刷出新颜值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香山路7号,1918至1924年间,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在此居住,并在这里先后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越飞等,商谈国共合作,为“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奠定基础。1945年底,宋庆龄将这处寓所移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61年3月4日,这里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长时间的运营展出,故居内不少服务设施陈旧、铺装破损、植物郁闭,因此景观提升工作被提上日程。设计师认真梳理了故居现状,确定了全面提升服务设施、休闲场地和绿化植被的具体方案。 除了香山路“一路读懂一生”的设计巧思,其他提升区域也亮点多多。 文物馆后花园通过植物迁移、汀步提升和排水系统梳理,打造出舒展流畅的自然式景观。排水的软管表面覆盖着卵石,形成线条流畅的旱溪景观。与此同时,这条旱溪也可作为参观人员的应急疏散通道。保留下来的水井用彩色混凝土压印技术进行铺装,营造仿天然石材效果,在红枫映衬下,别具风味。 而办公楼后花园增加欧式休闲广场,中央设计与建筑外立面一致的仿红砖彩色混凝土压印铺装,强化凸显民国建筑的海派潮流风格,花草灌木群落,增强围合感。 海派风情,上海名人故居的独特烙印 设计师介绍,上海名人故居景观改造都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首先,故居建筑本身就是受到严格保护的历史建筑,在进行景观提升工程时,建筑立面的一砖一瓦都不能进行改变。 其次,故居是承担名人生活痕迹、内在精神的纪念场所。一方面,故居展示着与名人相关的历史文物,另一方面,故居还记载了名人的记忆和故事。所以在进行景观提升工程时,需要配合不同故居的特点尽可能地加入纪念性的文化元素。 除此以外,上海的名人故居需要兼顾海派风情,注意对不同建筑风格的判定,准确拿捏材料、色系、装饰构件等元素,让新建景观不显突兀。 考虑到名人故居往往紧贴市政道路,安全起见必须?优先满足交通集散的需要,这样留给景观提升的空间就异常狭窄,可以在铺装装饰上进行优化提升。另外,故居内大树、古树较多,在保留保护前提下,增加灌木地被,丰富人视角度的景观层次。 设计师的眼光远比我们常人独特。将故居融入现代城市空间,寻找它们的当代意义与价值,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本着这一原则,园林集团一分公司的园林设计师团队“在受限条件下进行画龙点睛式提升”,引用孙中山所提出的合人情、顺天意、应潮流,作为香山路、文物馆后花园、办公楼后花园这三大区域的景观主题,实现了故居景观功能性、观赏性和纪念性的协调统一。
——本文来源 文汇报